公元前263年,秦國大將白起率二十萬秦軍進攻韓國上黨郡。此時,上黨郡守馮亭正在草擬一封獻城投誠書,但是,他獻城的對象是盤踞在北方的強國趙國。
此時趙國的君主已經是趙孝成王,他接到馮亭的投誠書後欣喜不已。上黨郡物產豐饒,軍事戰略地位更是舉足輕重,若是能將上黨郡吞下,趙國的國力便會更上一層樓。
可是,另一方面,趙孝成王也畏懼秦國的實力,害怕拿下上黨會遭到秦國的報復,舉棋不定的時候,他找到了舒服平陽君趙豹商量,但是趙豹卻不同意接收上黨郡。
趙豹的理由很簡單,上黨郡如今已是秦國的囊中之物,若是趙國橫插一腳,肯定會引起秦國的不滿,到時候,趙國未必能討到好處。
聽了趙豹的話,趙孝成王也有些猶豫,可是他還是對上黨郡蠢蠢欲動,不甘心的他又找到了平原君趙勝商量,趙勝則認為,到嘴的肥肉沒有不吃的道理,這可是上黨十七邑啊!
根《東周列國志》記載:
發百萬之眾,而攻人國,逾年曆歲,未得一城。今不費寸兵斗糧,得十七城,此莫大之利,不可失也。
以當時的情況來看,戰國七雄中,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,兩國的軍事水平不相上下。但是,秦國因為商鞅變法的成功,政治水平大幅度提升,而趙國卻落於下風。
而趙國想要在政治上進行改革,短時間內是無法完成的。所以,接收上黨可以在短期內為趙國增強國力和軍力,到時候,和秦國一戰定天下,也是有勝算的。
趙孝成王決定接收上黨郡後,也知道秦國不會善罷甘休的,為了防止秦國進行軍事報復,他想要派遣一名大將去鎮守上黨郡。
趙王問平原君,誰能抵擋秦國戰無不勝的武安君白起。平原君舉薦了老將廉頗,說廉頗雖然打仗不如白起,但是主動防禦應該也能應對白起。
於是,趙孝成王就派遣平原君去接受了上黨郡,同時讓廉頗同去鎮守。
此時,白起的二十萬大軍正在城外排兵布陣,準備一舉拿下上黨,沒想到突然接到了秦昭襄王緊急撤兵的命令,這讓白起很是不解。
原來,秦國丞相范雎得知了上黨歸趙的消息後,便勸說秦王撤兵。因為趙國接收上黨後必然會實力大增,又有老將廉頗鎮守,討不到好處,不如休養生息,再找合適的機會。
然而,白起對趙國橫插一腳的行為很是不滿,他咽不下這口氣,一再請求秦王能讓他發兵長平,與廉頗一較高下。可是,秦昭襄王也不願冒險,最終還是命令白起班師回朝。
俗話說,君子報仇,十年不晚,就這樣,秦國厲兵秣馬整整兩年。公元前261年,秦昭襄王傾全國精銳之師五十萬,向趙國長平進發,想要一雪上黨歸趙之恥。
面對秦國的五十萬虎狼之師,趙國也不甘示弱,趙孝成王命廉頗為將,同樣率領五十萬大軍,布防於長平一線。
一時間,秦趙兩國百萬雄師彙集於此,兵甲遍布長平,一場戰國歷史上規模最大,最為慘烈的戰爭即將打響,史稱「長平之戰」。
此次出征,秦國先是派出大將王齕,王齕率領秦軍長驅直入,連破數城,一直打到了長平城外。
而此時,老將廉頗穩坐城池,他沒有貿然出兵,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將城牆加高加固,任憑秦軍在城下如何叫陣,他都穩如泰山,絲毫沒有迎戰的意思,雙方陷入了膠著的相持階段。
廉頗的固守之策在前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,雙方僵持了一年,秦軍都毫無進展。
可是沒過多久,趙國都城邯鄲就開始盛傳廉頗老矣,無所作為的流言,很快這些流言就傳到了趙孝成王的耳朵里。
趙孝成王對廉頗只守不攻的舉措很是不滿,以為他是懼怕秦軍的威力,不敢迎敵。但其實,這是秦國丞相范雎的反間計。
他買通了一些趙國官員,在邯鄲大肆詆毀廉頗,顛倒黑白,挑撥離間,而這也恰恰點中了趙孝成王的死穴。
當時,趙孝成王因長平之戰過度消耗國力而憂心,為了避免戰爭繼續僵持下去,也為了儘快和秦國做了了斷,趙孝成王換掉了年邁的廉頗,換上了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。
而此時的藺相如年事已高,身體被病痛折磨著,當他得知消息後,多次勸說趙孝成王收回成命,都被趙孝成王拒絕了。
最終,白起大敗趙括軍於長平,射殺趙括,坑殺趙軍四十五萬。趙國戰敗後,藺相如也在痛苦中去世了。
03 最後
戰國時期,無數屍山血海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傳奇霸業。歷史的齒輪悠悠轉動,春秋五霸,戰國七雄都終將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。
然而,在那片混亂的歷史中,藺相如與廉頗,一個謙遜忍讓,一個知錯就改,用自己的行為譜寫了一場負荊請罪的故事,用自己的內心演繹了將相和的佳話。
可是,隨著趙惠文和藺相如的相繼離開,到趙悼襄王繼位後,廉頗的仕途也不再一帆風順。這位趙王生性多疑,他任用的寵臣郭開則是趙國滅亡的第一「功臣」。
郭開受到重用後,為了自己的地位將偏頗排擠出了朝堂,廉頗見自己不受重用便移居大梁,這一住便再也沒有回去。
可當秦國恢復國力,準備統一六國的時候,趙王終於想起了廉頗,可這一切都毀在了郭開的手裡,那句「廉頗老矣,尚能飯否」道盡了廉頗的悲哀,也道盡了趙國的悲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