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定中原
岳飛安頓好母親,再次回到中原大地,加入宋軍大將宗澤旗下,繼續率領宋軍與金兵交戰。
當時宗澤是北方抗金的主要戰力,但趙構卻不加以信任。
因為重文輕武的緣故,朝中文臣比在外征戰的武將權力大得多,他們一心只顧逃亡,完全不顧前方的戰事。
北方戰事仿佛成了趙構與金軍議和的籌碼,每次北方取得一波勝利,南宋朝廷就和金國進行一波議和。
在議和期間,必定讓其退兵,方便他們議和。
這導致每次都不能做到乘勝追擊,反而給金兵留出休整的餘地。
當時南宋陷入了一種極其詭異的局面,他們既需要率兵打仗的猛將,想要創造談判籌碼。
同時,他們又需要主張議和的「儒將」,防止宋軍不顧後方安危,貿然北上,引怒完顏家族。
於是金宋兩軍變成一種無休止的拉鋸戰。
今天你進我三里,然後兩國使者進行議和;明天我攻你五里,朝中文臣進行談判。
這讓岳飛一度十分惱火,他恨透了那些不作為的將領,每日不想著如何打仗,只想著向朝中權臣獻媚,以此討取功名厚祿。
不甘受辱的岳飛,和主將大吵一架,然後帶著手下三百名將領北上抗金,一路打到了現在的大名府。
如果此時後方軍隊快速支援,必將奪回河北等地。
但沒想到己方將領不為所動,導致金軍大舉南下,將岳飛擊潰。
岳飛只好逃往陝西一帶,四處作戰,擾得金兵日夜不寧。
但終究勢單力薄,因為沒有糧食補給,再加上連日作戰,士兵死傷甚眾。
好在宗澤重掌大權,他十分欣賞岳飛的勇猛,於是再將岳飛招入麾下。
雖然將遇明主,岳飛在宗澤手下作戰愈發勇猛,但無奈於躲在臨安城內的皇帝和大臣頻頻怯戰。
當時金軍勢弱,如果宋軍能北渡黃河,必然能奪回故土。
作為一軍之將,宗澤連續上二十多封請求出兵的奏摺,但無一回復,最後因病復發,抑鬱而終。
臨終前,他囑託岳飛,日後一定要北渡黃河,奪下故土。
自此之後,岳飛心思愈加沉重,他知道一味地悶頭殺敵完成不了宗澤遺願。
只有獲得皇帝的支持,才能實現已亡將士的遺願。
於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,岳飛對外積極作戰,對內多與皇帝上疏。
隨著岳飛在朝中地位日漸提高,而且多次平定叛亂,奪回失地,已然成為北方第一大將。
同時,岳飛的名號響徹北方大地,只待他一聲令下,百萬民眾必然起兵抗金。
見時機成熟,岳飛積極響應,決定率大軍北上,同時中原地帶的百姓紛紛響應。
就連駐守開封的完顏宗弼都被嚇壞了,面對百萬大軍,他決定撤出開封,回守燕地。
有百萬民眾的支持,岳飛能否收復中原?
功虧一簣
在岳飛即將北伐之際,沒想到朝中大臣慌了,因為他們知道,一旦岳飛奪回中原失地,必將功績無雙。
到那時候,他們這些議和派的大臣,都將受到貶黜,有些人還要掉腦袋。
這些議和派的官員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,便危言聳聽,對皇帝說:岳飛一旦收復中原,肯定會擁兵自立的。
果不其然,皇帝也被嚇到了,於是連下十二道金牌,將岳飛召回。
而岳飛忠肝義膽,從來沒想過自立為王。
他也能理解皇帝的擔憂,為了自己的清名,也為了讓皇帝安心,他決定撤兵回朝,親自與聖上說明情況,表明忠心。
在他撤兵之時,當地很多百姓哭著挽留他。
因為他們知道,一旦岳飛撤兵,這些舉家支持岳家軍的百姓,肯定會遭到金兵的追殺。
即便岳飛再次起兵北伐,他們早就成為一堆枯骨,再也無法站起來了。
雖然岳飛悲痛萬分,但還是聽從皇命,南下歸朝。
在班師回朝路上,岳飛看到一座寺廟,向來不信佛的他突然想去寺中走走。
這時,寺中一名禪師見到岳飛,心生不忍,於是送給他一首禪詩。
岳飛拿過信箋,上面寫著:風波亭下水滔滔,千萬艱辛把舵牢。只恐同行人意歹,將身推落在深濤。
常年征戰四方的岳飛,一時間悟不透詩中的含義。
禪師望著南方,長嘆一聲:歲底不足,提防天哭。奉下兩點,將人荼毒。
禪師說完,便轉身離去,不再多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