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最排面的嬰兒:出生時軍隊保護產房,國家鳴13響禮炮為他慶生
1920年2月23日,北洋政府鳴放13響禮炮,迎接「小聖人」的到來。
這位排場十足的「小聖人」,便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第77代孫孔德成。一出生就在羅馬的他也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心酸,未出世前,父親突發疾病去世,出世後,母親又離他而去。
沒了父母的庇護,孔德成能否健康長大,又能否繼承先輩意志,弘揚儒家思想呢?
無後為大
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,實行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的政策後,儒家思想的地位與日俱增,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。
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國人心中無可取代的聖人。
為了強化儒家思想的地位,同時讓儒家思想永久流傳,漢高祖時期,便有了封孔子嫡系長孫世襲爵位的傳統。
因為朝代更迭,時局變化,爵位的封號屢屢變更。直到宋朝時,才有了固定的稱號「衍聖公」。
然而,當爵位傳承到76代子孫時,卻出現了一個大問題,那就是後繼無人。
孔家第76代嫡長孫是孔令貽,同時他也是第30代衍聖公。
1876年,孔令貽的父親孔祥珂因病逝世,這一年,孔令貽剛滿四歲,
孔令貽的母親彭氏出身不凡,秀外慧中,是軍機大臣、工部尚書彭蘊章的孫女。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工部尚書是什麼官,簡單來說,工部尚書是從一品,位於九品十八等級管制中的第二等級,掌管全國屯田、水利等。
由此可知,彭氏的出身有多高。作為官宦人家的後代,彭氏十分重視教育,深知黑髮不知勤學早,白首方悔讀書遲的道理。
俗話說:子不教,父之過。丈夫去世後,為了防止兒子不求上進、品行不端,她既當爹又當媽,一方面在學習品行上嚴格要求兒子,另一方面又在生活上給予兒子細緻入微的照顧。
在彭氏的教育之下,孔令貽十分懂事,他立志讀萬卷書,做一個不負門楣的人。
五歲時,按照規矩,孔令貽襲衍聖公,正式成為第30代衍聖公。
古人語:先成家後立業。1888年,16歲的孔令貽到了婚配的年齡。慈禧太后對此很是重視,為他和自己的心腹軍機大臣孫毓汶之女牽線搭橋。
孫毓汶身居高位,能言善道,善於投機鑽營,頗得慈禧太后信任,在朝中的地位很高。
倆人門當戶對,再加上慈禧太后親自做主,孔令貽自然是不敢不從。很快,年紀相仿的倆人就喜結連理。除了愛情豐收,他的事業也節節攀高。
1892年,學富五車、才高八斗的孔令貽不負眾望,官至署理四氏學學務,可謂是年輕有為。
隨著孔令貽在朝中嶄露頭角,他看清了岳父孫毓汶的真實面目,對他阿諛奉承的做法深惡痛絕。
這份厭惡盡數體現在了孫氏身上,孔令貽開始對孫氏不聞不問,極其冷淡。
與孔令貽蒸蒸日上的仕途形成鮮明對比的,是清王朝日薄西山的命運。落後就要挨打,道光帝在位期間,西方列強開始以各種形式侵略我國。
面對侵略,清王朝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簽訂各式各樣喪權辱國的條約,不得人心。
其中,1894年,中日簽訂的《馬關條約》還導致了孔令貽與原配夫人孫氏感情徹底破裂。
光緒帝本不想簽這個不平等條約,可慈禧太后為了維護統治,派孫毓汶前去逼迫光緒帝簽訂。
因此,朝中大臣對他嗤之以鼻,百姓也對他恨之入骨。對於這樣一個臭名昭著的岳父,孔令貽自然是倍感羞辱。
為此,他遷怒於孫氏,違背組訓納了妾。
這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孫氏鬱鬱寡歡,29歲,她便抑鬱而死。
孔令貽和孫氏以及妾氏沒有一兒半女,彼時的孔令貽已近而立之年,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,膝下無子的他每日坐立不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