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貝殼就是貨幣,能換百畝良田,為何窮人不去海邊多撿點?
你聽說過拿貝殼當"錢"花的古人嗎?站在現代人的視角看,這簡直像用樹葉當鈔票一樣離譜。但你回想一下,那些和「財富」相關的漢字:購 、貯、帳、費、貸、財、販、貫、貨等。
是不是都帶個「貝」字?河南安陽婦好墓里挖出數千枚貝幣,據史料記載,商朝女戰神婦好就曾用700多枚貝殼買下近百畝良田,按這個購買力換算,一枚貝殼相當於現代60多斤大米!
當然這種換算肯定不準確,但最讓人費解的是:既然貝殼能換房置地,古代窮人為啥不組團去海邊"撿錢"?
各類貝幣 嘉德2017年拍賣:59800元
想像一下夏朝末年的場景:一位農夫牽著羊去集市換鹽,卻發現鹽販子今天想要陶罐。老王只能先找陶匠換罐子,可陶匠又說需要三捆麻布。
這種"以物易物"的尷尬,直到某天海邊部落帶著貝殼出現才被打破。
這些貝殼就是原始社會的"比特幣",它們完美符合貨幣三大鐵律:輕便耐磨能揣兜里(便攜性)、大小均勻方便數數(計量性)、關鍵還特別難搞到(稀缺性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