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:「真正的交流,是聽見對方語言背後的情緒。」
這句話我深有體會。幾年前,我和一位同事合作項目,他性子急,說話直來直往。
有次開會討論方案,他當著全組的面批評我的想法「太幼稚」,我當場尷尬得臉紅。
沒想到第二天,他私下找我道歉:「昨天我話說重了,其實你的思路很有創意。」
後來我才知道,他回家後被妻子數落了一頓,說他「說話不過腦子」,反而影響了夫妻關係。
這件事讓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:我們說的話、做的事,常常像飛鏢一樣,扔出去後繞個圈又扎回自己身上。
後來學心理學時了解到一個詞叫「飛鏢效應」。
就是你的言行若不符合實際目標,最終會反噬自身。
就像扔飛鏢時,如果方向錯了,飛鏢不僅射不中靶心,還可能傷到自己。
生活中,多少人因為「說錯話」「做錯事」而陷入麻煩?
今天寫這篇文章想聊聊:如何用「飛鏢效應」避開溝通雷區,讓關係越處越順。
什麼是飛鏢效應?
心理學家將行為反應的結果與預期目標完全相反的這個現象稱為「飛去來器效應」,又叫「飛鏢效應」。
這個效應是一位蘇聯心理學家納季控什維制首先提出的,有時也會通過該效應說明情緒逆反的心理現象。
產生「飛鏢效應」的根本原因是,我們考慮問題過於簡單化、片面化了。
出現這樣的結果有很多原因,比如說有人做事時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想要達到的目標上,就忽略了方法,結果得到了一個完全相反的效果,甚至產生衝突。
小琳曾跟朋友吐槽,她老公總愛在家打遊戲,兩人為此吵架不斷。她試過「威脅」:「你再玩,我就把電腦砸了!」
結果老公更逆反,甚至躲到網吧通宵。
後來她換了個方法,主動提議:「周末你打遊戲,我追劇,咱倆互不打擾怎麼樣?」
沒想到老公反而愧疚了,主動減少遊戲時間,陪她散步聊天。
她最初的「威脅」就像一把飛鏢——她想讓老公少玩遊戲,卻用攻擊的方式激化矛盾;後來她「以退為進」,反而讓關係回暖。
飛鏢效應的核心在於:溝通不是單方面輸出,而是雙向互動。你的態度和方式,決定了結果會砸向誰。